“好心的主人带我参观了他的花园,并带我参观了一朵花,一朵红色的兰花,它以捕捉活苍蝇为食。我在场的时候,它抓住了一只蝴蝶,将它包裹在美丽但致命的叶子中,就像蜘蛛会将猎物包裹在网中一样。”
是的,这段游记描述的并不是一种肉食性的兰花,而是一种好看又神奇的昆虫——兰花螳螂(Hymenopus coronatus)。
事实上,从人们发现兰花螳螂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,著名博物学家华莱士也曾为它们非凡的外表感到惊叹。
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人们都认为兰花螳螂模仿的是兰花,它们隐藏在兰花中,伺机而动,捕获猎物,但一些研究表明,我们眼中的“真相”,或许并不正确。
01
人类眼中的“兰花螳螂”
不同于大多数螳螂外表那单调的绿色或棕色,兰花螳螂的外观呈现出白色和粉色交错的状态。它们的腿的上半部分十分扁平,看起来就像是花瓣,如果将其放在花朵中,如果不细心观察,大家甚至很难看出这是一只昆虫。
隐藏在花朵中的兰花螳螂,找一找,它在哪? 图片来源:Wikipedia
从表面上看,兰花螳螂应该是一个演化生物学的绝佳案例,螳螂已经演化到可以将模仿花朵作为一种隐藏自己的方式,它们能够隐藏在花瓣中,以被花朵吸引的昆虫为食。
其实不仅是兰花螳螂,科学家们认为,蟹蛛科的生物们也擅长这种类型的拟态,通过藏身在花朵中进行捕猎。
隐藏在花朵中的蟹蛛科物种--三突花蛛。图片来源:参考文献
但当我们去细究兰花螳螂和三突花蛛的不同时,我们会惊奇地发现,不同于始终藏身在花朵中蟹蛛,兰花螳螂大多数时候并不隐藏在兰花中,它们根本就不会刻意把自己藏起来,尽管它们的外观确实和兰花一般无二。
难道,我们一直以来的想法是错的吗?
答案或许正是如此。
02
在昆虫眼中,
兰花螳螂像花,但不一定像兰花
想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,咱们还得去耐心细致地观察、了解兰花螳螂的习性。这不,一群按捺不住自己好奇心的科学家们就开始了相关的工作。
他们首先测试了兰花螳螂是否可以吸引到寻花的昆虫。科学家们进行了一个控制实验,他们在野外放置了三根木棍,一根木棍上放置了一只兰花螳螂,一根木棍上绑上了跟兰花螳螂看起来很像的紫鹤花,而第三根木棍则啥也不放,作为空白对照。
结果也在大家的意料之中,兰花螳螂和花朵都可以吸引到昆虫,而木棍则基本不能吸引到昆虫。不仅如此,兰花螳螂吸引到的昆虫甚至比真正的花朵还要多。
当他们从昆虫的角度将螳螂的形状和颜色与真正的花朵进行比较时,科学家们发现兰花螳螂在昆虫眼中并不像兰花或任何特定种类的花,而是“广义”上的花。
科学家们在两个不同的膜翅目三色视觉模型下模拟了兰花螳螂和13种野花在视觉感受上的异同,其实说白了就是昆虫和人类的视觉系统不同,想要知道兰花螳螂在自己猎物眼中的样子,就得模仿昆虫的视觉系统来观察螳螂,也就是建立不同的视觉模型。
结果表明,兰花螳螂在膜翅目昆虫眼中可能更加接近于这些花朵的平均状态。
两个不同的膜翅目三色视觉模型下兰花螳螂和花朵的异同。图片来源:参考文献
事实上,昆虫识别花朵并不像人类一样,从花的色香味形等多方面综合考虑,而可能只是依靠花朵的某些关键特征。兰花螳螂恰恰就利用了这一点,它们可能并不是在精确地模仿一种特定的花,而是抓住了花的关键特征,让自己变得像大多数昆虫眼中的花罢了。
进而,研究人员将兰花螳螂的塑料模型放在野外,来比较螳螂的颜色和形状哪方面在吸引昆虫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,结果表明,颜色更重要。
除此之外,科学家们还发现螳螂大多数的时候并没有选择躲在花丛中。相反,它们经常选择与树叶为伴。不过,躲在在花朵边确实可以带来好处,因为昆虫会被吸引到花朵附近的地方。
03
不要急于下结论
因为我们并不是昆虫
作为具有高度发达大脑的人类,虽然兰花螳螂的拟态十分逼真,但在几秒钟的仔细检查后,我们就会发现,这朵美丽的“兰花”十分可疑,一旦我们发现螳螂的眼睛和它模糊的轮廓,游戏就结束了:大脑会告诉我们,它是一只螳螂,而不是花朵。
但昆虫并不像人类拥有发达的大脑,有限的脑部空间使它们认知能力极为有限。不过昆虫们有一套自己的方法:任何与某种颜色相匹配的东西都是含有花蜜的花。
因此,兰花螳螂胜利了,昆虫被自己吸引而来,成为了自己的食物。
在昆虫眼中,兰花螳螂或许不是最逼真的伪装者,但自然界中,一些最好的模仿物很多时候其实并不完美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养宠网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yfjgb.com/show/199529.html